首   页 走进洋县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

“五强化五着力”奋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

今年以来,洋县坚持“守底线、抓发展、促振兴”工作主基调,全面落实“四个不摘”要求,以511366工作思路为抓手,抢抓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机遇,深入实施镇村乡村振兴工作机构和示范镇、村规范化建设,以点带面、树立样板,发挥示范引领作用,夯实乡村振兴基础,确保全县巩固成果上水平、乡村振兴开新局。

强化组织领导,着力压实工作责任全面夯实乡村振兴示范化建设工作根基,坚持超前谋划,科学部署,把乡村振兴特色示范点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。科学编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、规划,明确有效衔接时间表、路线图,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细。分类制定省市县《示范镇村创建标准》,推动各类人力、资金、政策、资源向重点帮扶村、示范村倾斜。成立乡村振兴示范镇(村)工作领导小组,实行“一办十四组”工作推进机制和行业部门专责制度,夯实县级领导包联责任、部门行业主管责任、镇街主体责任、帮扶单位包抓村(社区)责任、帮扶干部帮扶责任,全面形成了“人人要担责、人人必尽责”的责任落实体系。

强化党建引领,着力壮大集体经济。坚持县镇村“三级联动”、齐抓共管,县委组建工作专班,健全组织部门牵头,发改、农业、财政、乡村振兴等部门参与的统筹协调机制,定期会商解决重大事项,推动形成了党建引领、上下齐心、人人参与的良好格局。推行“大党委+龙头企业+合作社(协会)+农户”的发展模式,成立朱鹮湖、洋县黑米等产业联合大党委4个,制定联合体党组织组建运行规范,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。制定“三步走”强村计划,2022年实现集体经济“薄弱村全清零、所有村破十万”目标,2023年、2025年集体经济收益“20万+”村分别达到30%、60%以上。坚持抓两头带中间,从致富带头人中选配村党组织书记5名,选调培训村党组织书记30余名,围绕集体经济发展,举办“一肩挑”干部素能提升培训班,轮训村“两委”班子成员2000余人次,储备后备力量1099名。去年以来,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3个,创建省市标准化建设示范村15个,其中省级3个。

强化示范先行,着力做优顶层设计。县乡村振兴局深入扎实开展调查研究,结合镇村人口分布、地理位置、资源禀赋等实际特点,依托村集体经济收益、基础设施配套及产业发展前景,要求到2022年底18个镇街和21个示范村完成乡村振兴服务中心、服务室建设,鼓励有条件的村积极实施服务室建设。严格按照“有规划、有计划、有方案、有措施、有项目、有亮点、有评比、有简报、有考核”的“九有”工作标准和“先行先试,分类梯次推进”的工作要求,指导各重点帮扶村,示范村科学编制工作规划、年度计划和亮点打造方案,切实做到示范村功能定位、设施布局、产业支撑等方面独具特色,乡村发展有目标、有底气,为全面推进乡村建设提供特色化、差异化、多样化的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示范样板。截至目前,在全县确定了2个乡村振兴示范镇、26个乡村振兴示范村(社区)和10个重点帮扶村;磨子桥镇、龙亭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、磨子桥社区乡村振兴服务室等第一批镇、村示范点已建成,正在为推动全县乡村振兴机构规范化建设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。

强化资源整合,着力打造重点示范根据各镇(村)现实条件、全县视野综合研判,坚持规划引领、示范带动、生态优先、资源整合、群众主体、产业融合、党建保障等原则,紧紧围绕推进乡村振兴重点任务,紧盯产业培育发展、基础设施建设、民生改善工程等领域,加快推进26个乡村振兴示范村(社区)建设进度,坚持从“两委”班子、规划、产业、治理、集体经济、环境整治上全面发力,将乡村振兴示范村与乡村建设行动、人居环境整治、发展乡村旅游、休闲观光旅游业、发展村集体经济等各项工作有机结合,积极引导财政衔接资金、涉农资金,统筹整合对口支援和一事一议等资金向乡村振兴示范点倾斜。先后召开5次行业部门联席会议,压实责任,整合各行业部门力量及资源,凝聚合力推进重点帮扶村和示范点创建工作,实现产业、生态、文化、人才、组织共同振兴。

强化乡村治理,着力改善人居环境突出“田园美、村庄美、生活美”目标,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和“十镇创优、百村示范、千村整治”工程,以“五项治理”为抓手,推进农村生活垃圾、污水专项整治,整体提升村容村貌。稳步推进垃圾处理一体化,建成垃圾焚烧发电厂1座,镇级垃圾处理场5个,金水镇、磨子桥镇等5个镇(街道)基本实现了垃圾日产日清。有序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改造,2021年完成卫生改厕6406座,无害化厕所2707座,农村公厕正常使用。生活污水处理稳步推进,积极争取项目资金900万元,实施18个村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(其中包含“十百千”创优镇1个、市级示范村3个、县级示范村3个)。加大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清理,控制新增污染物排放量,建立畜禽粪污还田机制,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96.97%,粪尿还田综合利用率达到94.72%,养殖场病死畜禽处理率100%。持续开展道路沿线、水系环境专项整治,有效解决农村水源垃圾污染问题,农村环境卫生水平显著提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