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   页 走进洋县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

洋县:生态与产业融合促进乡村振兴

春和景明中,走进美丽洋县,随处可见国宝朱鹮与人类和谐相处的喜人画面。近年来,该县将生态与产业深度融合,让美丽的鹮乡大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
“这里的环境很好,人与朱鹮和谐相处和谐共生。我们作为拍鸟人,很高兴,也希望这样的状况继续保持下去。”专程来洋县拍鸟的云南游客王仕说。

连日来,洋县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观鸟季。天南海北的游客纷纷奔赴朱鹮的栖息地,用镜头记录下朱鹮灵动的身姿。

近年来,洋县巧打朱鹮这张生态名片,厚植生态底色,大力发展有机产业,一条生态与产业互促互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正行稳致远,美了家园富了百姓。

“来我们村观朱鹮看鸟的人群逐年增加,每年有几千甚至上万人,客人不仅在我们村消费住宿,还购买我们的农副产品,这样我们老百姓的收入也有所提高,老百姓因为保护朱鹮又吃上了生态饭。”洋县纸坊街道办草坝村村民华英说。

位于洋县县城以北3.5公里处的草坝村是鸟儿的乐园,被国家确定为朱鹮保护核心区。上世纪80年代,洋县首次在这里发现了7只野生朱鹮。朱鹮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,栖息地既要有树木筑巢,有河湖觅食,还要有安静的环境。为给朱鹮提供优良生存条件,草坝村摒弃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,逐步转变为绿色有机发展之路。在大家的共同保护下,朱鹮种群数量持续增长,成为了洋县的生态名片,越来越多的游客也慕名而来。

“因为我们的蓝莓都是经过有机认证的,对比市场上的蓝莓,我们价格一斤要高个三四十块钱,同时我们蓝莓主要也销往北上广深的一线大城市。”洋县蓝莓实业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李秀华说。在洋州街道东联村,一排排整齐的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走进大棚,果香四溢,工人们正忙着采摘、分拣、包装,确保新鲜的蓝莓第一时间运往市场。公司实行“公司+基地+农户+市场”的产业化经营模式,发展有机蓝莓300多亩,采摘期从每年的2月持续到7月,年产值达1500多万元。该公司今年扩建40亩基质大棚,通过设施化、智能化技术运用,进一步提升产量与品质,亩均产值可达30万元以上。

“地栽至少要在地里长三年才能挂果,我们基质栽培的话,今年栽明年就可以挂果了,见效会更快,我们给蓝莓使用的水都是经过反渗透的纯水,浇水施肥都是定时定量科学安排的。”李秀华说。

这种精细化的有机种植模式,不仅保证了蓝莓的品质,也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。目前,公司已与国内大型商超及水果供应链企业达成战略合作,预计年销售蓝莓鲜果240余吨,园区综合年产值达3000万元。在洋县有机工业园区的生产车间内,黑米被加工成各类特色食品。

在有机产业的推动下,洋县先后荣获“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”“全国朱鹮生态保护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”等多项荣誉。为了进一步提升洋县有机产业的影响力,当地推行“区域公用品牌+企业自主品牌”战略,打造“朱鹮之原有机洋县”等区域公用品牌。目前,全县认证有机产品15大类115种,面积达18.23万亩,有机企业43户,年总产值55亿元。

“洋县在有机产业发展中,着力推进三产深度融合。通过‘政府+龙头’模式,打造全国有机食品工业集群;借助‘科技+标准’模式,建设国家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地;运用‘整合+融合’模式,构建有机品牌引领产业振兴新格局;采取‘改革+创新’模式,实现群众多途径增收。有机种养与生态旅游的相融共生,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。”洋县有机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武江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