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   页 走进洋县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

12条红线严把入校关口!专家谈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

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moe.gov.cn/srcsite/A26/moe_714/202104/t20210401_523904.html


近日,教育部印发《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》(以下简称《办法》),明确提出12条“红线”,严把课外读物进校园的入口关。课外读物进校园应该由谁来管、管什么、怎么管?

一、课外读物推荐和选用实行底线管理原则

教育部此次针对课外读物进校园出台了管理办法,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?

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国华:中小学生课外读物同教材和教辅一样,都是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的重要载体,更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。加强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管理,提高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质量,对于进一步拓展教材知识内容、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、促进课程教学改革等,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和意义。进校园的课外读物,不仅仅是课程教学的辅助,更是促进学生自主成长、主动发展的重要依托,直接影响着学生精神世界和价值观的养成,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、怎样培养人、为谁培养人的首要问题。然而,一段时间以来,进入中小学校园的课外读物问题不少,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,教育部门和学校也备感焦虑。

     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:要抓好中小学作业、睡眠、手机、读物、体质管理,为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更加科学的导向、更为多样的资源、更加灵活的方式。此次《办法》的出台,一方面直接回应问题,加强课外读物推荐和选用的底线管理,确保意识形态安全;另一方面促进阅读育人,引导发挥课外读物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中的重要作用。

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、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教授王殿军: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的管理,正如陈宝生部长所言:“看似小事,但都是关系学生健康成长、全面发展的大事,也是广大家长的烦心事。”可以说,《办法》的出台恰逢其时,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,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、引导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。

目前,中小学课外读物进校园还存在哪些急需解决的问题?《办法》提出了哪些具体的管理措施?

张国华:当前各种“进校园”活动名目繁多,进校园课外读物质量参差不齐,如果不加以引导和规范,不仅会加重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,更为严重的是,问题读物进校园可能会影响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,甚至是意识形态安全。《办法》首次界定了“中小学生课外读物”的内涵,即教材和教辅之外的、进入校园供中小学生阅读的正式出版物,还明确了国家、地方和学校在课外读物管理中的职责任务,加强了课外读物进校园的渠道管理和过程管理,解决了课外读物进校园的规范化和制度化问题,从而建立起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的防火墙,有利于全面提高进校园课外读物的质量水平,促进中小学生多读书、读好书、善读书。

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校长杨培明: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整本书阅读,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重视阅读,统编语文教材凸显阅读重要性,近些年来,各地学校大多不同程度充实了图书;教育督导评估等,也对学校图书有数量要求;寄宿制学校发展中,几乎所有校园里都有了营业性书店……但多年来对学校图书一般只强调数量,很少关注内容与印刷装订质量,造成个别学校盲目追求数量,以劣充优、以旧充新、以量充质,不但没有起到营造书香校园的积极作用,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伤害。因此,面对新形势下的课外读物管理,《办法》提出,学校要充分发挥主体责任,坚决把好入口关。

二、学校是课外读物进校园最重要的把关人

从《办法》提出的具体管理措施来看,今后应如何加强课外读物进校园的管理?

张国华:从一定意义上说,《办法》对课外读物进校园存在的问题不是简单地进行“堵”,而是通过加强规范管理,既把好入口关,防止问题读物进校园,又鼓励提倡学校、教师和相关教育工作人员主动为学生推荐好书、推动阅读、保障阅读、提升阅读,切实发挥好课内外阅读的育人功能,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。

王殿军:《办法》针对教材、教辅之外的正规出版物(含数字出版产品)进入中小学校园制定了管理办法,明确了国家、省、地县和学校四级管理机制及各自的职责,明确了中小学校课外读物推荐的方向和标准,并对不得推荐或选用为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的情形划定了“12条红线”。《办法》明确指出,学校是中小学生课外读物推荐的责任主体,负责课外读物的遴选、审核工作,并就具体的组织和分层落实机制、监督检查机制和违规行为处理办法都做出了明确规定。

今后,学校应该如何发挥主体责任,如何有效进行课外读物的遴选和审核工作?

张国华:进校园课外读物原则上每学年推荐一次。为学生推荐优秀课外读物,明确中小学校和教师的主体作用,是对学校和教师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,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,有利于克服学校重教书、轻育人和学生重应试、轻阅读的倾向。

王殿军:学校是课外读物进校园最重要的把关人,可谓“责任重大,使命光荣”。作为一名校长,我认为,首先要深刻认识课外读物的育人价值,以及对于中小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意义。不能一谈“管理”就因噎废食,因为怕出问题、怕担责任就简单粗暴地一刀切,不让课外读物进校园,这是极端错误的。

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琳琅满目,其中有一些是不适合中小学学生阅读的,或者说不是适合每个年龄段学生阅读的。学校要根据教育规律和育人理念,建立各部门协同、全流程跟踪的推荐、审核机制,建立起完善的学校图书采购与管理制度。具体而言,学校要增强把关意识,按照《办法》提出的“方向性、全面性、适宜性、多样性、适度性”五条原则,选择一批主题鲜明、内容积极、可读性强,能体现主旋律、引领新风尚的课外读物,纳入推荐目录,对于《办法》提到的不得推荐或选用为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的12种情形,要保持高度警惕,坚决不踩红线。

三、科学引导中小学生爱读书、读好书、善读书

《办法》提出,中小学校要大力倡导学生爱读书、读好书、善读书。学校应该从何入手,有效引导学生的阅读习惯?

王殿军:中小学阶段正是儿童成长的“拔节孕穗期”,课外读物不仅能启智增慧,开阔视野,还可以培根铸魂,让学生在阅读中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、价值观。优秀的课外读物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,是教材、教辅的有益补充,对于弘扬民族精神、时代精神和科学精神,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,提升人格修养,开拓国际视野,涵养法治意识,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因此,《办法》提出,中小学校要大力倡导学生爱读书、读好书、善读书;营造家校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,建立阅读激励机制。

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,人工智能技术可在学校选书、荐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。学校还可以建立智能化的图书分区、分级管理机制,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识字量、阅读偏好和理解能力,对学生读物进一步细化分级,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,同时减少阅读过程中出现的一知半解、价值观误导等情况。

杨培明:课外读物质量,不仅关系思想、内容、情感、价值观,还须注意印刷装订的适宜关。网络文学、玄幻小说等被一些书商以极小字号、行距、页边距印刷,以比较容易拆分的方式装订,不仅耽误学生学业,而且严重损伤了学生的视力。对此,我校请多门学科教师会诊把关新添置的图书、新征订的报刊。重点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、传承红色基因、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、弘扬民族精神。此外,学校还通过家长会、家委会等征求家长对课外读物的意见建议。

除了推荐、审查课外读物之外,学校还需要从哪些方面来促进学生健康有益的课外阅读?

杨培明:中小学生好奇心强、求知欲盛,学校应该用优雅明净的环境氛围吸引学生课外阅读,以正面向善的阅读行为预防和抵制粗陋卑劣的读物在校园里泛滥。《办法》要求“绿色印刷,适应青少年儿童视力保护需求”。学校应该坚持正规渠道采购图书,确保内容及印刷装订质量,以保护学生的视力,坚决看好这道门、把好这道关。

王殿军:阅读能力是一个人实现终身发展的一项重要能力,因此,学校除了对课外读物进行推荐、审核外,还应该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,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,提供便利的阅读条件,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,提升阅读能力,这是学生发展体系中重要一环。例如,学校可以成立由各学科教师组成的荐书专家组,对书目进行梳理筛选,并按照不同学段的需求特点向学生推荐。小学阶段可以从提升学生认知力、理解力的角度,广泛阅读,多读一些启蒙绘本、经典故事、识字、益智、科普类书籍。初中阶段可以从激发学科兴趣、提升思维水平出发,加入更多经典名著、自然科学类书籍。高中阶段可以多读一些人物传记、励志类书籍,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,规划人生目标。


相关稿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