洋林字〔2025〕43号 签发人:何 凯
洋县林业局
关于报送《洋县林业局2024年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专题报告》的报告
县委、县政府:
现随文报来《洋县林业局2024年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专题报告》,请鉴核。
洋县林业局
2025年4月24日
洋县林业局2024年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专题报告
2024年,洋县林业局在县委、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来汉考察重要指示精神,牢固树立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发展理念,坚持“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”工作导向,聚焦我部门生态环境保护任务,狠抓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,创新工作机制,不断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,全面完成了各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务。现就我局2024年度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专题汇报如下:
一、2024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
(一)推深做实林(山)长制,打造民生效益幸福林。一是完善体制机制。细化“林(山)长+警长”,探索“林(山)长+检察长”“林(山)长+法院院长”,着力构建区域协作、部门联动、打防结合、快速有力的行政执法、刑事司法、检察监督和审判衔接同向发力的林草资源保护新格局。二是打通源头管理“最后一公里”。打造两个示范镇和两个示范村,全县其他镇(街)均达到“四上墙、四入档”,所有涉林村均完善了“两上墙、两入档”,提升源头治理效能。三是开展打击毁林毁草专项行动。开展了“打击采挖山砂和河道采砂占用林地”专项排查整治行动,林业、公安联合组织开展“林业执法提质增效”专项行动,有效遏制破坏生态空间和森林资源的势头。四是构建生态空间保护和森林资源保护发展新格局。落实镇村两级“林(山)长”责任制,形成党政同责、一岗双责、失职追责、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。五是积极提升薄弱短板。深入查找问题根源,整章建制,对全县各镇(街)生态护林员力量构成梳理排查,进行动态调整,完善队伍力量,优化护林员结构,不断提升护林员精细化、智慧化管理水平。
(二)奏响秦巴生态保护最强音,铸就绿色发展新篇章。
一是持续常态化开展“五乱”问题动态排查整治。对2022年以来40个省市台账问题整改进行“回头看”,对备案的258个重点项目、11户农家乐和2家矿山开展集中排查,共核实“五乱”问题图斑4期55个,确认问题16个,已完成整改12个;在秦岭区域各个重点地段布设摄像头17个,共有镇村级秦岭网格员106名,筑牢秦岭生态安全屏障。二是严厉打击河道非法采砂。落实223名县镇村三级河湖长、2名河湖检察长、40名河湖警长、169名河道巡查保洁员,各级河长累计巡河湖8600余次,开展打击偷采外运砂石等专项行动5次,出动巡查执法人员1000多人次,没收400余立方米,立案查处非法采砂9起,罚款14.5万元,并在关键路段和下河路口安装70多处视频监控设施,做到注重长效管理和源头治理。
(三)加强林政资源管理,守牢绿水青山生命线。一是严格控制林木采伐。积极开展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及森林采伐伐区检查工作,2024年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349份,采伐蓄积6378立方米。二是加强问题整改。对2024年第一期森林督查问题图斑进行清零,核查验证2024年第一期图斑159个,查处违法图斑45个,对2024年下发的4期图斑进行现地核查,对其中9个涉林图斑进行整改销号。完成2024年林草湿综合监测样地共28个,其中林地18个,草原7个,湿地3个,对林草湿荒普查下发的29821个图斑进行内业认定,并对1878个争议图斑进行外业举证。三是加大林业案件查处力度。2024年全年我县共计查办林业和草原行政案件62起,主体划分为自然人60起,法人2起,立案62起,办结62起,案件办结率100 %。共计处罚违法行为人63人次,罚款14.274万元。四是强化建设项目要素保障。2024年完成108国道洋县过境公路改建工程、宁-湖±800kv高压输电项目、大岭梁水泥用灰岩矿山林地扩建项目、洋钒毕机沟1100万吨采选工程项目等16起申请占用林地资料的报批,完成11户宅基地审核审批手续,推进资源保护和林地要素保障“双提升”,助力全县高质量发展。
(四)科学高效防控松材线虫病,强化林草地管理。一是林业有害生物“四率”指标全面完成。共监测森林面积284.86万亩,监测覆盖率达100%,累计防治各类森林病虫害约2.14万亩,森林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7.3‰以内。全年共办理调运检疫苗木约39.4075万株,木制品238.35m³,复检苗木约14.5496万株,木制品107.3m³。二是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持续加力。筹资约700万元,累计清理枯死松树约14万株。三是扎实开展林业检疫执法专项行动。共计出动林政执法、森林公安、森检、镇(街)工作人员764人次,排查整治涉木企业18家,签订承诺书18份,焚烧清理松木及薪材约5875节,查处林业行政案件3起。四是全面完成草原有害生物普查工作。完成外业踏查路线19条、踏查里程168.64公里、踏查面积3.4745万亩,踏查覆盖率191.62%,设标准地13个,面积0.01125万亩,调查到草原有害生物86种,有效遏制松材线虫病扩散蔓延的态势,溢水、金水、槐树关镇实现无疫情。
(五)探索野保湿地新路径,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水平。一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。以“爱鸟周”“野生动植物日”“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月”“湿地日”为契机,不断提高群众野生动植物保护和湿地保护的法律意识。二是联合开展执法专项检查活动。共出动执法车辆168台,出动执法人员475人次,检查餐饮市场、农家乐、农贸市场等经营户28家,互联网和寄递企业3家,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场所5家,野生动物经营加工企业1家;配合公安、检察和林业执法单位完成涉及野生动植物案件鉴定工作6次。三是落实野生动植物保护职责。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,共监护下山羚牛4头次,勘察处理死亡羚牛4头,共救助野生动物31只(其中Ⅰ级保护动物1只、Ⅱ级保护动物8只、省重点保护动物3只、“三有”保护动物19只),同时对我县兰科植物人工培育进行摸底登记,登记兰科植物人工培育户15户,人工培育兰科植物5900盆。四是强化湿地保护规划引领。配合汉中市编制《汉中市湿地资源整体性保护规划》和《汉中市湿地资源系统性修复规划》,建立湿地保护协作和信息通报机制,同时开展全县一般湿地名录发布工作,实现湿地的整体性保护。五是认真开展涉湿项目预审工作,加强湿地日常巡护监管。全年累计受理预建项目是否占用湿地意见征询函26批次、42个地块,加强湿地巡护频次,共出动人员108人次,巡查384公里,确保湿地资源不受破坏。六是以项目为支撑,加快我县湿地保护建设步伐。在洋县汉江河北岸栽植芦苇、荻花等植物142余亩,总投资80余万元,有效改善我县湿地生态环境。
(六)发挥生态资源优势,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。一是加强驻村帮扶助力乡村振兴。我局今年继续落实帮扶干部99人,派驻第一书记3人,驻村队员11人,共计帮扶三个镇5个村,帮扶368户,1233人。二是精准落实生态护林员和退耕还林政策资金兑付工作,共兑付资金749.4742万元(其中:退耕还林资金225.0742万元;生态护林员补助资金524.4万元),共涉及脱贫户2780户,9730人,603.3861万元,户均增收1417.06元。对全县12个镇街、3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符合帮扶条件的安置户落实生态帮扶政策,共计落实享受生态帮扶政策504户,1764人,发放补助资金215.31万元(其中:生态护林员63户,发放劳务补助37.8万元;退耕还林441户,1658.37亩,兑付资金16.85万元)。
(七)完成县委、县政府交办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务。
二、当前工作存在的问题
(一)发展空间受限,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。自然保护区、林业产业发展、土地复垦、重点工程林地使用与林业保护政策矛盾冲突,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,森林资源管理难度较大。
(二)营造林及涉林产业成效有待巩固提升。造林“三分造七分管”要造管并重,后期成效巩固有待加强。涉林产业链不健全,缺乏规模化、规范化产业建设及市场导向,导致林业产业发展缓慢。
(三)松材线虫病防控压力仍然十分巨大,接续防控资金投入困难逐年加大,县、镇(街)森防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,力量薄弱,有待充实加强,防控工作任重道远。
三、下一阶段工作意见建议
继续深入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发展理念,贯彻落实中央、省市各项决策部署,准确把握新时代林业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、新任务和新要求,聚焦主责主业,科学开展国土绿化,抓好森林资源保护,全面推动我县林业高质量发展。
(一)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,构建生态安全新屏障。一是加强巡林队伍建设。进一步强化基层林(山)长、生态护林员培训,确保熟练掌握林(山)长智慧监管平台操作,提高巡林效率和质量。同时,定期对巡林情况进行通报,加强考核评价,确保巡林工作落到实处。二是加强森林资源管护。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水平,扎实做好林地、林木等生态资源日常监管,常态化开展“森林督查”和“打击毁林专项行动”,坚决打击违法占用林地、乱砍滥伐等涉林违法犯罪行为,严格落实林木凭证采伐制度。三是积极做好有关规划协调衔接,建立健全项目预审机制。严格按照省市安排部署,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和三区三线划定,建立联席会议制度,协同两个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切实规范项目预审流程,严把项目准入关口,严格执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,确保项目建设依法依规进行。四是抓紧抓实林业有害生物除治工作。坚持“预防为主、强化检疫、科学治理、依法监管”的原则,控制林业有害生物传播和蔓延。
(二)坚持共建共享目标,深入践行生态为民理念。一是明确目标责任,持续推进营造林工作有序开展。计划实施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建设,开展营造林3.3万亩,完成全民义务植树122万株,经济林提升改造0.03万亩,林业综合产值完成172000万元。二是坚持造林绿化与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。广泛筹集资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,持续推进森林城市建设,推动森林进机关、进学校、进社区、进园区,见缝插绿、拆违建绿,增绿补绿,广泛建设“小微绿地”和“口袋公园”,将森林科学合理的融入城市空间。三是积极做好生态帮扶三项政策落实工作。持续加大生态补偿、生态产业、生态岗位、技术培训等政策扶持倾斜力度,大力加强镇街生态护林员培训管理,稳定提升上线率,按时兑付公益林补偿和退耕还林补助资金,建立健全各类档案资料。